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生活是怎样的?

2024-09-04 11:20

一个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生活的真实记录:

作者:Adam

初到美国记得刚来克村(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),对,留学生都管这个地方叫村。因为实在是没法儿和北上广比,甚至没法跟国内二三线城市相比。所以来了一段儿时间,觉得美国也不过如此。但真的想一想,克村,一个不到50万人口的城市,居然能让我,还有大多留学生在饮食上迅速适应下来。这个留学生不仅是亚洲人,还有来自中东,非洲,拉美各个国家的。而这个不是克村的专利,基本在美国像克村这个人口级别的城市,都能做到在饮食方面的“国际化”。也就是说,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来的人,基本都能在克村这种美国的三四线城市,找到自己想吃的。远的不说,我们学校周边除了中国菜,还有意大利菜,日料,韩国菜,越菜,泰国菜,中东菜,埃塞俄比亚菜等各国特色。(我同学说埃塞俄比亚菜特好吃...)。

克村的埃塞俄比亚菜/Adam

简单来说,对大多留学生来讲,想在这边留下来,吃的首先不是问题。这个真的挺不容易的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好,这就到重点了。我们中国这些年一直在推国际化,也强调把人才引进来(大概多半是华人华侨吧)。引进来的同时,还得让人才留下来。我们的社会和文化,能不能接纳这些人才?能不能为他们在当地的生存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?美国能成为世界第一大强国,跟他们对人才迅速的的接纳和吸收密不可分。我来这边,包括其他同学在内,不管最终是否会留在美国,或者愿不愿意留下,前提之一,就是认为在这边生活,问题不大。我们国家最近也出台了很多针对人才引进,外国人在华工作的政策措施,来增强我们的竞争力。但我们国内,除了港澳台,包括北上广,有多少针对欧美人饮食的超市?三四线城市呢?确实很多老美喜欢中国菜,但能让国际人才,迅速在一个地方适应,首先就是饮食。这点我们还差老美不少。

“克村”街头艺人

只有美国才能吃到的中国特产当地有两家比较大的华人超市,其实叫华人超市不太准确,按照其翻译,应该是亚洲超市。里面也确实包括亚洲各国的商品,以中国,东南亚,印度为主。而商品也主要是以吃的为主,其他的生活用品比例不大。可见中国人或者是亚洲人与欧美人首要的文化差异还是体现在吃上。对于中国留学生,或者当地华人来说,主要的食品原材料,都可以在这两家超市买到。刚去逛的时候觉得东西真的挺全的,好方便,甚至还吃到了好多国内没吃过的地方特产。我广东来的室友,对食材还是挺挑剔的,一般都能找到比较正宗的他喜欢的。就比如我的日常必备,速食煎饼,就有起码十几种,照顾到各种口味。挨个儿试了一遍后,发现台湾林生记的葱油饼好好吃!好吃到什么地步呢?一袋5张,真的两三天就吃完了。这个林生记还又一个同款叫香酥煎饼。就是比葱油少放了葱,但真的味道和葱油饼没法儿比。做起来也很简单,直接撕开包装放到锅里,加热几分钟就熟了。对像我这么懒,生活没规律,对吃的不咋讲究的简直太方便。好羡慕那些愿意拿出大把时间来做饭的同学!但这个葱油饼,动不动就断货,导致我和我室友每次只要看到有上架,全收!后来想着回国能不能买到,就上网搜,结果发现,好像只有美国才卖。都不知道在台湾有没有卖。

“克村”的亚洲超市

奶酪、汉堡、蓝围裙说回食材,该怎么形容美国人对cheese奶酪的热爱呢?好像国内还真找不到对应的食品。大致相当于我国大米的地位吧,但还要高!首先常见的品类就有几十种,干吃的,夹三明治的,做披萨的,真的是,我觉得可以和酱油媲美了。日常食品几乎没有不放奶酪的。美国人天天喊着减肥减肥,真的要比国内好多女生严肃认真的多。但对待cheese这一高热量食品,好像就觉得可以例外了。再减肥,也不能做饭不放酱油吧?然后就是美国最常见的食物,薯条,薯片,三明治,汉堡,再加墨西哥卷儿?就这几种基本款,老美能变出花儿来。遍地都是麦当劳,汉堡王,温迪,肯德基这类快餐。我觉得差别不是很大,但当地人感觉,差别大了去了!而且还有源源不断的新汉堡问世,广告也是接不停,新的连锁店还在产生,每次听着都是宇宙最新汉堡,然而,还是汉堡。不吃的人觉得真的都一样,吃的人都是发现新大陆。但说实话,吃的人多半是底层群众。这些食品也基本都在10刀以下。中产阶级或稍微有钱的,还是会买各种原料自己回家做,或者多半在餐厅吃。在这个层面,吃的就很多样了。有一个算是美国的一个特色,蓝围裙(Blue Apron),就是一个食材配送服务公司,这个北京晨报好像做过报道,简单说一下,就是跟这公司下好单,他们就每周固定时间送来一个大箱子,里面有菜单,食材。菜单上步骤极为详细,都是量化了的。这个还是要配合老美的全套量杯啥的。各种菜都塑封,然后肉都保鲜在两个冰袋中,液体调料专门装到小瓶子里,各种原生配料一个都不落。再说一遍,真奢侈。我开车路上见过他们的配送车,特别大!认识的一个当地朋友就订这个,有时候去他家吃饭,我就帮他一起做这个。各种菜都有,每次菜谱配料也都是随机发,法国的,意大利的,东欧的,中东的,有一次还碰到台湾鸡饭。我说这中国菜,我熟。我真的不熟….就一个鸡饭,步骤有接近30道。这真的是要有闲的美国人才能做。加班群体是做不来的,这么一道菜得费个一个半小时才能做完。还得有钱,平均每道菜,两人份的,都得二三十刀吧,人民币200左右了。这么想,说明我还是穷。但客观来说,每天都能尝试新菜,吃到世界各地的风味,确实让做菜成了一种享受。这是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成果,敲黑板!

“克村”集市

吃的不好容易长胖除此之外,相当一部分美国人是选择外出就餐的。说到这里,不得不夸一夸美国的就餐环境,普遍水平要高一些的。我去过的普通餐厅,里面都很干净(是因为没油烟?),服务员都很热情(或许是他们指着小费活?),美国的超市生鲜产品放眼望去,几乎都是全加工的,肉是已经削骨切片儿了的,稍微有点儿骨头的就能便宜不少。菜基本都是择了洗干净了的,回家直接可以下锅。这都是包含人工成本在里面的!贵啊!美国人工之贵,真真可以说得上一个字,贵!但曹德旺说美国人工不贵,相对的吧。这个以后桩桩件件的扯。所以贵就涉及到一个事儿,穷人是吃不起蔬菜的。起码不是天天能吃的起的。这里就又涉及到,美国社会关心的两个特别重要的问题:food poverty(食品贫穷)和food desert(食品荒漠)。因为我学社会学,每每提到贫穷问题,这两个问题总是和犯罪问题一样显著。简单来说,两个都是在说低收入群体吃的垃圾食品太多,绿色蔬菜,有机食品太少。然而,注意这儿!食品贫穷在美国,多半不是指没吃的,因为政府给发食品券,主要是说,吃的东西太便宜,太便宜的想吃饱就得热量高,然后就导致营养不良,发胖。简单说,这边的食品贫穷,不是没东西吃,是吃的不好容易长胖!食品荒漠指的也不是没食品,而是没有绿色食品在城市供应。有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和医学院学生一起讨论问题,然后我们最终决定讨论食品荒漠。我就显露出咱们中华儿女的本性了,一拍大腿说,别人不卖咱自个儿种啊!我也见一些社区确实有公共菜园干这个的。但老美热情不高,仔细想想,他们大片土地真的都用来种草坪了。再一个,据说中国人的种菜天分确实是与生俱来的。但可以培养嘛。这就要谈到,真正需要这个菜的那些人,愿不愿意卖力呢?存疑。

随机推荐